汤彦宜:高扬理想旗帜的钢铁硬汉——电影《李子洲》观后感言
![]()
汤彦宜(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 影片党史顾问)
李子洲是西北革命的播火者,是中国共产党陕西组织的重要创建者和领导者。李子洲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等学校为阵地,培养了刘志丹、谢子长、白明善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李子洲遵照中央八七会议指示,吹响了陕甘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号角,参与领导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等武装起义,奠定了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基础。电影《李子洲》跟随李子洲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到西北革命的播火者、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奠基者的革命足迹,精心选取了李子洲在北京大学求学,担任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主持陕西省委常委工作并领导武装起义,在白色恐怖下坚定斗争,拖着积劳成疾的身伛在监狱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影片的编导者融入了忠诚的情感和对革命理想主义的向往和追求,用电影语言和艺术,真实还原了革命先驱李子洲高扬共产主义理想旗帜,与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斗争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
![]()
电影《李子洲》真实还原了李子洲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在西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历。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也是李子洲革命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1917年,李子洲获得地方公费资助,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在北京大学期间,他深受李大钊革命思想的感召,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思想并积极参加进步学习活动。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李子洲作为示威游行大会的主席团成员,在李大钊的直接指导下投身反帝爱国运动。此后,他正式加入李大钊发起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进步团体“新潮社”,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1922年初,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李子洲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他与刘天章、魏野畴共同组织陕西旅京学生革命团体“共进社”,是共进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被誉为共进社的“大脑”。共进社创办的《秦钟》《共进》等刊物,是西北革命运动的重要宣传阵地。
![]()
1923年夏,李子洲从北大毕业回陕,在三原渭北中学任训育主任兼国文教员,次年春,应杜斌丞先生之聘,任榆林中学教务主任。秋冬,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李子洲担任绥德师范校长后,聘请了杨明轩、常汉三、王懋廷、田伯荫、韩叔勋等进步知识分子来校任教,奠定革命教育基础,培养了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队伍。李子洲在绥师组织共进分社,推荐《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书刊,通过学科讨论会、讲演会等活动营造浓厚政治氛围,并亲自讲授《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使学生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
![]()
李子洲以绥德师范为阵地,培养了刘志丹、谢子长等大批革命骨干,该校被誉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其教育实践被评价为“把改造教育与改造中国的大业紧密联系”。李子洲到绥德四师时,从仅有的一名党员起步,创建陕北第一个党团混合小组(1924年11月)和支部(1925年初),派王懋廷发展刘志丹等人入党并建立榆林中学党团支部,协助延安中学建党,为陕北党组织发展奠定了基础。李子洲领导成立陕北学生联合会,组织“陕北国民会议促进会”,推动国共合作,创建国民党陕北特别党部及多地县党部,选派共产党员充实机构,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在李子洲的领导下,绥德师范成为西北革命的重要阵地,为陕北党组织的建立和革命运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电影《李子洲》生动再现了李子洲领导陕西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义过程。1926年12月,李子洲到西安任国民党陕西临时党部组织部长,并参与筹建国民联军驻陕总部和创办中山学院。1927年2月,西安中山学院成立,李子洲任副院长兼总务长,经常给学员讲课。1927年2月,中共陕甘区委在西安成立,李子洲负责组织工作。他和魏野畴主持召开了陕甘区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不到半年,陕西全省农会会员达70余万人,党员发展到2400多人,40多个县建立了党组织,各地的工会、农会、小学教师联合会、西北青年社等组织如雨后春笋。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子洲转入地下秘密活动,担任了中共陕西省常委兼组织。由于省委同中央的联系中断,李子洲化装成商人亲赴武汉,向党中央汇报请示工作。李子洲到武汉时,正值中央召开八七紧急会议,会议一结束,由张太雷向李子洲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并听取了李子洲的详细汇报,对陕西工作作了具体指示。李子洲携带着中央发给陕西省委八七会议的文件迅速返回,主持召开了陕西省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并确定了贯彻执行八七会议精神的九项决议案。会议选举新的省委领导机构,李子洲当选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兼军委书记。由于省委书记在会上受到批判,省委的实际工作由子洲主持。1927年秋到1928年春,李子洲一度代理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领导和部署了震动陕西的清涧、渭华、旬邑等地的武装起义。
![]()
清涧起义作为西北首次大规模武装斗争,培养了刘志丹等军事骨干;渭华起义则建立了西北地区首个苏维埃政权,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这些起义虽然因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而失败,但保留下来的革命火种继续在西北地区燃烧,起义中锤炼出的武装斗争经验和革命骨干,成为后来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和西北红军的重要基础,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人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武装割据道路,最终将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展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重要落脚点。
![]()
电影《李子洲》弘扬了李子洲坚定信仰,高扬革命理想旗帜,开拓进取、敢闯新路,依靠群众、一心为民,英勇斗争、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李子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西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西北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被称为“陕北共产党奠基人”“西北革命的播火者”“陕甘党组织顶梁柱”。1928年秋,李子洲任中共陕西省委代书记。1929年2月2日,由于叛徒出卖,李子洲被捕入狱。敌人以死亡威胁和政治诱降企图摧毁其革命意志,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装着来“看望”李子洲,企图软化他。李子洲不为所动,宋哲元问李为什么策划“暴动”时,但被李子洲严词驳斥。李子洲说“一是你们省政府门前的石狮子是吃老百姓骨肉的,二是你的警堂木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李子洲在狱中写信给妹妹李登岳称“我不怕死,将来的社会必定是光明的”,以绝笔信表达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入狱前李子洲已积劳成疾,入狱后因敌人折磨胃病加重并感染伤寒、肺病后,多次谢绝狱外党组织通过济难会提供的药品救助,坚持“把药品留给更需要的同志”,始终拒绝取下反动派的镣铐,最终因遭受精神和肉体的严重摧残,1929年6月18日李子洲在狱中病逝,牺牲时身戴镣铐。
![]()
1942年,李子洲烈士灵柩由西安移回绥德城,安葬在北门坡下大路旁,墓前矗立起一座由花栏墙围起的塔式纪念碑,朱德为墓碑题写了碑名:李子洲烈士之墓。毛泽东主席在墓碑上题词:陕北共产党奠基人。1944年初,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经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将绥德、米脂、横山、清涧等县划地建子洲县。1980年邓小平为付印出版的《李子洲》一书题写了书名。
![]()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