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 观摩研讨电影《李子洲》的历史价值与艺术创新
11月17日下午,电影《李子洲》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中国共产党子洲县委员会、子洲县人民政府、榆林学院、中国电影博物馆联合主办。来自电影文化界、党史研究领域等领导、专家学者与影片主创齐聚一堂,围绕电影的红色叙事创新、革命精神传承与艺术表达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期刊编辑部主任、中国世界电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曹祎娜主持。
![]()
担当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成员、副馆长汪祥荣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电影博物馆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己任,非常荣幸能为这部承载初心与信仰的影片提供交流平台。他希望大家挖掘和阐发电影《李子洲》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与精神能量,期盼更多像《李子洲》一样的饱含历史温度、闪耀信仰光芒的红色电影涌现,让革命精神与英雄赞歌在新时代的光影长河中奔流不息、薪火相传。
![]()
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李倩在致辞中强调,红色电影是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李子洲》不仅让观众重温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艰难历程,更让李子洲等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为当代观众搭建了感悟革命精神、汲取奋斗力量的桥梁。
![]()
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亚军在发言中表示,李子洲同志是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校的前任校长,其革命精神是学校最宝贵、最厚重的精神财富。他指出,电影《李子洲》是对红色基因的最好传承,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
![]()
主创分享,诠释创作初心
在影片预告片震撼播放后,主创团队分享了创作心得与幕后故事。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二级巡视员、影片党史顾问汤彦宜坦言,由于李子洲烈士牺牲较早,留存史料非常稀缺、零散,给剧本创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他肯定了创作团队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通过多次打磨和深入挖掘资料,成功将李子洲对陕西党组织创建、统一战线工作和坚定信仰的贡献清晰地呈现出来。
![]()
子洲县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影片出品人高杰峰分享了影片历时多年终得面世的艰辛历程。他特别感谢了省市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并表示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知道李子洲、传承李子洲精神,并促进子洲当地文旅经济发展。
![]()
影片导演、编剧、制片人朱秋玥动情回顾了影片的创作初心与历程。她表示自2019年前往子洲采风、在李子洲先生墓前许下承诺起,便矢志将这位革命先驱的故事搬上银幕。此后,她先后创排了《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两部话剧,为电影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子洲县、榆林学院等多方助力,以及薛保勤、唐东平、汤彦宜、韩磊等多位老师的倾情支持,才最终成就了这部作品。朱秋玥表示,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革命先驱李子洲和这片以他命名的土地——子洲县,被更多人所了解和铭记。
![]()
饰演李大钊的演员邓炀和饰演姜梅生的演员高海诚也分别从角色理解和塑造角度分享了心得,展现了主创团队对历史的敬畏与艺术的追求。
![]()
![]()
专家把脉,共话创新突破与时代价值
与会专家学者对影片的艺术探索和时代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宝贵建议。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宋智勤指出,影片实现了写实与写意的完美融合,通过“火苗”“石狮”等意象,将革命理想具象化;同时在写人与写事、写景与写情方面相得益彰,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与陕北地域风情的诗意呈现,让红色叙事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艺术感染力。
![]()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周建东认为,影片在尊重历史真实与艺术创新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以中小成本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六个方面的突出表现——题材新颖、主题鲜明、场面宏大、人物鲜活、制作精良、虚实得当,共同构筑了这部革命历史题材的诚意之作。
![]()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原党委书记、主任曹寅评价影片通过青春化叙事与当代价值衔接,成功实现了三大突破:将尘封历史转化为生动教材,让革命先驱从史料走进现实;通过“点亮世界”等富有哲思的台词,赋予红色文化新时代内涵;以文化符号的巧妙运用,构建起历史与当下的情感连接。
![]()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黄丹认为影片以“播种、萌芽、成长、燎原”的隐喻结构,构建了革命精神的成长史诗。在叙事创新上,将线性编年史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精神图谱;在地域书写上,让黄土高原成为革命精神的视觉载体;在人物塑造上,通过三重身份建构打破“高大全”模式,展现了知识分子革命家的立体形象。
![]()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马维干强调影片在四个方面成就突出:选题填补了陕北早期革命史的影视空白;人物塑造生动鲜活,塑造了有信仰、有胆识、有气节的革命者群像;青年视角精准对接当代观众;台词设计深入浅出,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为中小成本革命题材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张军峰从党史研究角度指出,影片在史料有限的情况下准确把握历史脉络,既遵循“大事不虚”的创作原则,又通过大写意手法展现革命者的精神境界。其成功在于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统一,让党史人物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
八一电影制片厂理论研究室原主任、军事电影研究专家张东赞赏影片以平民视角解读历史,用“播火者”的叙事策略展现革命初心。三个特点尤为突出:题材开拓性让早期革命者走进当代视野;叙事角度创新,通过普通人的选择展现伟大事业;对时代精神的深层挖掘,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延续传承。
![]()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摄影委员会会长梁明认为影片在三个方面成就显著:一思想性突出,有超越历史的当代意义;二艺术表达上融陕北元素于现代视听语言,具有独特性和生动性;三导演抓住了电影造型语言,光影运用很高级。他还提出部分构图细节上需要更生活化。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唐东平作为影片艺术顾问,用“稳当、顺畅、自然”概括影片风格,认为影片在红色文化里加入了更加丰富、细腻的肌理,为观众奉献了一部较好的精神性食粮,其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叙事节奏把控得当,历史脉络清晰流畅;人性描写细腻真实,彰显革命者的人性光辉;国际视野独特,英文片名IGNITER搭建起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教授刘中哲认为影片在三个方面实现完美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既尊重历史又赋予诗意表达;人物精神与情感律动相统一,通过“眼里有光”的细节塑造可信形象;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让黄土地本身成为革命精神的生动注脚,而且影片做到了跟《黄土地》一样水准的景象隐喻,寓情于景,并且这里的“黄土地”中看到了一种生命力。
![]()
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工委常务副秘书长苗炜基认为,青年导演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情,在三个方面实现创新:用当代视角重新解读革命历史;以诗意化表达平衡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通过光影艺术与音乐设计的完美配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红色电影美学,为主旋律影片创作提供了新范式。
![]()
薪火相传,拓展红色文化新境界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常向前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电影《李子洲》是子洲县保护运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具体实践,对于构筑共同精神家园、凝聚奋进力量、创新党史宣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以影片上映为契机,在全社会掀起学习英模、崇尚英雄的热潮。
![]()
主持人曹祎娜高度总结了每一位嘉宾的发言,并在总结时指出,与会专家从历史、艺术、产业、国际传播等多维度剖析影片,既肯定其对李子洲事迹的影像呈现与“全龄化”探索,也为红色题材创新、影片海外传播、IP长效发展提供了重要启发。
![]()
本次研讨会既是对电影《李子洲》艺术创新的深度把脉,更是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前瞻谋划。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影片的成功实践为红色题材影视创作开辟了新路径,期待未来涌现更多这样“有筋骨、有温度、有情怀”的精品力作,在新时代继续唱响革命精神的主旋律。影片将于11月22日全国上映,届时必将让更多观众铭记革命先烈李子洲的光辉事迹,为国产红色电影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