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治愈,刘琳用声音诠释文化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播的载体,在时空交织的历史画卷上,一代代传承人饱蘸生活沧桑,碾磨尘世烟云,勾勒文脉世界,点点岁月韵影,蕴染技艺诗情,绘笔人生画意。沿着匠心的笔墨,我们穿过千百年,越过山海间,寻觅人间烟火,艺览鸢都非遗。
由90后导演李斌执导、著名演员刘琳担任讲述人,苗雨担任制片人的电影《潍遗灯火阑珊处》于全国院线上映中,本片讲述了风筝、 刺绣、木版年画、扑灰年画、核雕、古琴、朝天锅、茂腔、花键共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承人背后的故事。谨以此片希望观影者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
本片讲述了围绕这些非遗发生的众多鲜活故事,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守护。电影画面与音乐都达到了唯美的境界,既具有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又有蜻蜓点水般的细腻温柔。
当现代的喧嚣渐渐远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文化记忆,正在灯火阑珊处静静守候。《潍遗灯火阑珊处》以诗意的镜头语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文风情娓娓道来。刘琳的深情演绎,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温柔而坚定的色彩。导演李斌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让我们在光影流转间,与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期而遇,感受它们历久弥新的魅力。
九个故事各不相同,有浪漫、有不舍、有欢笑、有忧伤......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一生与风筝结缘,电影《封神》中的玄鸟就出自他的手中,他使用竹条3000多米,历时2个多月,制作完成了影片中登基大典上“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
在《潍遗灯火阑珊处》中,展现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以及与老伴的相濡以沫。为了传承风筝制作技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张效东还先后前往英国、法国、韩国、新加坡、埃及等10余个国家,进行教学、办展等文化活动,与国外的风筝爱好者们交流。电影里,他讲述了从事风筝文化交流活动中,最让他难忘感动的一件事,那是与一个台湾老人的邂逅,那是一个关于两岸一家亲的故事。
花毽是第三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这个故事里,镜头聚焦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的女生苗若兮,以她学习非遗的经历展开,展现了一名中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多元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展现了不负韶华的靓丽风采,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乐学善思、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但完美的背后,是学业的压力,还有敏感的亲子关系,在她的身上也能看到当下众多中学生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在内卷的时代面对孩子的教育,这是家长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60多岁的杨乃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因父亲的去世,杨乃东曾备受打击,陷入亲人离去的悲伤,从而创作低迷。儿子杨科委也是传承人,在学校从事年画科普教学。在杨科委的帮助下,杨乃东走出人生困境,重新振作。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家族的文化传承与温馨的父子情。
传承人丁培玲做了半辈子的刺绣。常年跟细线打交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老花的厉害,低头久坐、腰椎肩颈都有着很严重的职业病。纵使病痛折磨,依然磨灭不了她对刺绣热爱的深厚情感。在教授学生们学习刺绣的同时,她还不忘创新,体现了老一辈手艺人的匠心与坚守。
当我们跟着刘琳的声音走进齐鲁大地,在那份壮丽与底蕴下,都能触摸到那跨越千年的文化温度。刘琳的声音仿佛是从悠悠岁月传来的美妙音乐,温柔而又富有韵味,在浮躁的商品社会中,如一缕清风、一束阳光、一支溪流、治愈着观众的心田。
随着社会形态和人们需求的改变,传统技艺的应用与消费市场日渐萎缩,曾经兴盛的传统手艺走到了没落的边缘,再加上传承人的断代缺失,非遗的保护迫在眉睫。
守护创新,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作为华夏儿女,年轻人必然会报以热忱与真挚,与古老的文化来一场浪漫的双向奔赴,赓续中华文脉!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