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突围》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7月29日,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临沂市文联共同承办的电影《大突围》专家研讨会在中国电影人之家举行。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李九红,临沂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于泳,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一川,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著名军旅作家周大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廷信,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研究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委员会副主任高小立,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海洲,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雄杰,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承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教研组组长、硕士生导师杨蕊,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处长张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何天平等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围绕影片的选题立意、思想内涵、艺术表达、青春叙事、时代价值及社会传播等展开研讨交流。山东省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徐芳,保利影业副董事长李挺伟,电影《大突围》导演杨真,出品人、总制片人陶姝君,联合出品人朱永华,编剧杨子萱,后期制作项目主管孙广发等山东有关领导和影片主创代表出席活动并深入交流。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田园主持。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对该影片的社会价值与艺术成就值得充分肯定表示肯定,在战争场面、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均达到较高水平,其创新实践为同类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李九红认为该影片是沂蒙精神表达的创新探索,延续山东红色题材创作基因。并建议借抗战胜利80周年节点争取新突破,扩大传播效应。
临沂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于泳表示,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大突围》以光影艺术赓续红色血脉,是传承沂蒙精神的生动实践,影片用青春的力量连接历史与现实,用电影语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其动员2.6万名大学生参与群演,不仅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艺术创作,更是一场沉浸式的思政大课,启发青年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一川认为电影《大突围》通过书生苏凡的成长折射民族觉醒,将大场面与小细节结合得恰到好处,如杜青峰战斗场景与咬手、保护校牌等细节相得益彰,人物群像生动鲜活,风格悲壮激昂,是悲壮激昂的青春励志颂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节点具有特殊意义。
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认为电影《大突围》影片突破主旋律同质化困境,通过紧凑情节、持续悬念增强可看性,战争场面兼顾宏大与局部细节,情感刻画与浪漫主义表达结合,兼具感染力与艺术性,在抗战题材创作上实现了新突破,通过2.6万名大学生的参演,突出了“青春偶像剧”,也塑造了抗大学员的青春群像,影片中主要人物性格鲜明、成长线细腻。
著名军旅作家周大新认为电影《大突围》选材新颖,视角独特,聚焦抗大青年学生的突围故事,区别于传统战役叙事,影片展现非成熟战士的抗争,细腻呈现人物成长。同时,影片的战争场面大胆刻画残酷性,角色牺牲带来强烈震撼,贴近历史真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廷信表示,电影《大突围》通过抗大学员视角展现战火中的青春,题材价值独特,以青春群体的困境表现彰显精神力量,对激发当代青年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意义重大。叙事真实感人,画面以密集的“静镜头”呈现战争惨烈与人性质感,凸显人性光辉;节奏张弛有度,细节精雕细琢。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研究员高小立从制作层面分析认为,电影《大突围》战争场面质感突出,艺术呈现独具匠心,片头的版画表现方式呼应了抗战语境,片尾青春笑脸与战争惨烈对比极具感染力,展现震撼人心的沂蒙精神,影片挖掘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以青春叙事打破年代壁垒,让历史片与当代观众产生共情。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表示该影片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影片中的角色牺牲符合历史事实,传递出对英雄的敬畏,真实还原抗战残酷性,凸显胜利来之不易。影片在细节处理上强化情感冲击,诸如沂蒙山景、狼追羊群的隐喻等内容,还展现了兼具意象美学与象征意义的影像风格,可以作为校园“开学第一课”。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高雄杰表示该影片的完成度很高,剧本扎实,该选题本身具有特别高的叙事价值,也有独特性,影片的场景、服化道高度还原历史,战争场面诚意满满。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认为这部影片有很多亮点,可以感受到主创在运用一些很多隐喻象征的手法进行表达,包括想要表达悲壮的血色浪漫。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教研组组长杨蕊表示,该影片是一个散点透视、群像表达的叙述方式,影片中的青春战争叙事逐渐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悲剧美。同时,影片展现了家仇国恨的浓烈情绪色彩,感受到了整个编创团队的诚意。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处长张弛认为该影片超出自己的期待值,很打动人,该影片在摄影、美术、特效等电影制作方面上非常精细,影片的选题也非常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表示该影片在观感上区别于一般的抗战题材作品,不简简单单是压抑和残酷,总体基调是感人和感动。影片以学生视角是一以贯之,整个创作层面也有鲜明的学生特色和学生意识,会营造不一样的效果,真正挖掘出所谓战火中的青春叙事这个点。影片中的人物成长刻画细腻,情感丰沛饱满。同时,也带来了可以被探索推广的观众参与共创传播的模式。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田园表示,影片以光影艺术传承沂蒙精神,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期待《大突围》在未来获得更多认可,推动主旋律电影创新与发展。
电影《大突围》联合出品人、保利影业副董事长李挺伟表示,该影片通过真实惨烈的战争表现引发共情,青年观众的代入感是成功关键,为战争片如何与当代青年共鸣提供思路。建议通过“开学第一课”“高校放映”等渠道触达目标受众,推动社会效益与市场影响结合。
电影《大突围》导演杨真阐释了创作理念,表示影片是一出校园戏,校园是84年前的抗大第一分校,影片中所展现的学员与现在青年拥有相同的青春,只是所处不一样的时代。
电影《大突围》出品人、总制片人陶姝君分享了艰辛的创作历程,表示该影片是一场用生命完成的拍摄,跨越了六年时光,剧组在面临诸多困难和变化的情况下,最终在革命先烈精神感召下艰难完成拍摄,并坚持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日实现了正式上映的承诺。
电影《大突围》编剧杨子萱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表示创作过程是聆听历史,但又力求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间寻找一种不一样的平衡。
电影《大突围》由杨真执导,赵小丁担任摄影指导,任天野、敖子逸、艾米领衔主演,王劲松、袁姗姗、黄小蕾等实力派演员特邀出演。该影片取材于1941年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大青山突围”的真实历史事件,以青年学员苏凡的视角,记录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怀揣抗日救国理想的青年学子,在青山深处接受严格训练时遭遇日军疯狂围剿,在生死考验中完成了从学生到战士的蜕变。影片历时6年精心打磨,克服了包括三年疫情在内的重重困难,动员了2.6万名大学生参与群演。影片以宏大的战争场面、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独特的青春叙事,艺术再现了沂蒙军民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革命火种信念,深刻诠释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