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奖背后,这个单元还在认真讨论电影全球化与技术创新之路
11月16日晚,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各大奖项尘埃落定。社交媒体上关于奖项归属的热议迅速升温,在这场激烈的讨论中,电影节展本身似乎被掩盖,成了公众视野中的“隐形存在”。
事实上,电影节展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语境不断变化的今天,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全球电影产业正经历剧烈变革,观众观影习惯发生转变,倒逼制作模式不断迭代。同时全球产业内部的资源流通逐渐减缓,本土性在忧患意识的驱动下愈发显性。这些变化推动行业进行适应性转型,以顺应当下时代的新秩序。其中电影节的地位愈发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提供了少有的跨文化对话空间,还能够在全球化的天平陷入僵局时,撬动合作机遇。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电影节展提供着弥足珍贵的新鲜空气。
今年是金鸡电影市场开办的第二年。背靠转型缓慢的老牌电影节展,金鸡电影市场依旧展现不可小觑的潜力。除去对“大华语地区”的持续关注(即通过项目推介展示港澳台及海外华语地区的新鲜可能性),金鸡电影市场在大师班、国际影视IP推介、国际电影节推介、影科技与电影衍生开发等多个领域也进行了优质策展,实现了“推广”、“技术”、“沟通”与“融合”四个维度的深度交流。
从节展到节展,重提全球电影节展路径
在这几个维度上看,国际电影节推介会是本届金鸡学堂的亮点活动。乍看上去“电影节推介”的所指似乎并不清晰,但实际上,金鸡电影市场从“节展”定位出发,立足于其合理性,借由其他节展的先进经验,向外界传达节展的更深层次价值。这场推介会由金鸡国际影展艺术总监方美宝主持,邀请多位国际电影节总监,围绕“世界电影节在全球产业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交流了不同地区电影节的创办历程、策略特点及其市场影响力,并分享了应对市场挑战的经验,以及如何为新锐导演提供展示平台的宝贵心得。
电影节的生命力在于挖掘自身的独特之处。创始人全惠珍为代表的伦敦东亚电影节聚焦于东亚新生代电影人才的发掘,特别关注女性故事单元,由此成为英国地区最重要的东亚电影节之一。同时,节展的“欢聚性”本应使其成为难以取代的市民生活文化活动。但随着时代变化,观众的观影习惯也在逐渐转向家庭观影等非影院场景。慕尼黑国际电影节总监伯恩哈德·卡尔在谈及对这一变化的应对策略时,将其总结为“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新挑战”。他认为,面对这样的变化,策展人应注重本土性,通过邀请当地艺术家代言影片、策划特别主题单元等方式提升本地观众的影院参与度,与本土受众共同重塑影院观影的意义。
在地域与产业环境的限制下,节展的举办难免受到本土资源的制约,但策展的灵活性常能弥补这些局限。釜山国际电影节ACFM总监金艺丹指出,釜山国际电影节正是兼具本土和国际特色的成功范例,成为了全亚洲范围内最重要的节展活动和交易平台。在韩国的电影资源集中于首尔的情况下,釜山国际电影节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背景,打破了产业的单极化局面。
从1996年创办至今,釜山国际电影节通过“亚洲电影院基金”等项目积极支持亚洲新锐导演,为他们提供资金和平台。釜山国际电影节成为“亚洲电影之家”,展示并推广亚洲电影,尤其与中国电影人保持密切合作。节展的机遇对于青年创作者来说,是一条清晰而有前景的路径,代表了无限的机遇与广阔的未来。金鸡电影市场是,釜山电影节亦是。
红海与蓝海并存,IP改编的探索与实践
国际影视IP推介会聚焦翻拍与IP改编领域。讨论中,与会嘉宾带来的项目与经验,证明着当下市场对跨文化合作项目依然有深刻的理解能力。2024年春节档的《热辣滚烫》是新丽传媒促成的一次成功的国际IP改编。副总裁王乔通过分享对日本原作《百元之恋》的改编经验,分析了跨国IP键的核心,即在市场经验中提炼适当且有效的本地化方法。
《热辣滚烫》的本地化之成功显而易见,但此类作品的衍生交易是相对复杂的一种情况:“《热辣滚烫》上映之后,确实有其他国别的伙伴寻求本地化的合作。但因为我们购买的是日方的版权,绕不开原始的版权方,这就成要三方共同讨论的问题,再授权的形式就变得相对复杂,需要具体解决。” Globalgate娱乐国际创意总监托比亚·格里科分享了在这一层面上的经验,即注意并严格遵照法律法规进行操作,规避风险。
对于有意拓展海外市场的IP作品,需在本土需求的基础上挖掘其全球化潜力,打造能够跨越地域与文化界限的故事。这个看似巨大的问题,实则与上文所提到的复杂情况一样可以拆解得出有效的解法。制片人姜伟以电影《巨齿鲨》的成功为例,提出具体的商业性与跨文化接受度的平衡之道: “文化差异是合拍电影的主要障碍。《巨齿鲨》在故事中构建了一个全球合作的“实验室”环境,既增加了故事的合理性,又巧妙规避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这样的方法已经得到有效印证,我们在科幻第一IP《流浪地球》中也能找到清晰可见的做法:通过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降低文化差异的摩擦。
当然,我们不能奢望单一操作的普世性。院线电影作为主流大众文化产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还是会稍显笨拙。相较之下,网络小说与短剧出海已成为更轻快更广泛的跨文化交流模式,亦成为当下影视全球化的一片蓝海。论坛中,番茄小说IP商务总监王邵美怡推介了番茄小说的6部作品,包括古装悬疑、现代悬疑推理、科幻都市幻想、无限流和规则怪谈以及现代言情等类型,强调内容的多样性和市场潜力,显示了市场更广泛的需求和多元文化价值的最新形式。
技术挑战叙事,跨文化融合的新路径
关于科技的讨论在本届电影市场中占有巨大比重。国际电影科技与电影衍生开发交流会就这一问题展开过跨文化交流。VIMO XR创始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奖VR导演和制作人范帆分享了“VR影视线下新浪潮”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包括《风起洛阳VR》《三体VR》《敦煌:沙海迷窟》在内的多个成功案例,展示了VR技术在内容叙事、沉浸式体验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中的巨大潜力。
来自德国的蔡杜诗(Cyril Tucchi),以“电影与互动叙事的桥梁”为主题,分享了国际XR内容开发的经验。他提出XR技术能赋予经典电影IP更多的延展性,不仅增强了用户的沉浸感,还推动了IP多维度的增值。例如,他参与开发的《星球大战:空无之地》《阿凡达:导航器》等项目,在全球市场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蔡杜诗还强调了XR技术在未来应用中的广泛可能性,包括个性化家庭体验、文化遗产展示以及教育和军事训练等领域。
技术正在给当代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电影科技与电影衍生开发领域在可见的未来拥有巨大数量的机遇,为全球电影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沉浸的观影体验。与之相对的,传统电影叙事似乎处在风暴眼。面对传统,新技术创造出的叙事形态难以避免其颠覆性。如同每个时代常见的新旧之争,传统叙事方法中成长起来的电影创作者对待新变化的态度显然更谨慎。
金鸡电影学堂艺术对谈中,陈凯歌与罗伯特·泽米吉斯围绕电影艺术、技术与创作的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陈凯歌提到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既推动了艺术表现力,也可能改变电影的文学性。他以胶片向数字的转变为例,既表达了怀旧,也承认了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泽米吉斯则认为技术应服务于故事,当提到《阿甘正传》中肯尼迪的特效镜头时,他强调这些技术只在必要时使用,避免喧宾夺主。 “技术创新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讲述故事,而我们对这些工具的使用需要非常谨慎。”
另一场影人分享会上,青年导演陈哲艺表达了相似但略有不同的观点。在科技与社交媒体的浪潮中,陈哲艺更多忧虑于对观众观影习惯的变化。在陈哲艺看来,电影艺术的核心在于其深刻的文化和艺术表达,这是打破表面浮躁和内容同质化的关键。
旧的经验已成为电影史的部分,当下青年创作者们正在书写的历史或更具有分享的意义。作为新加坡电影人,陈哲艺深知小市场带来的局限性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性。他积极参与跨国制作,从东南亚到欧洲,以作品融合不同文化的视角。他提到,在不同国家拍摄电影时面临的预算、工会限制及拍摄团队差异,为其创作带来独特的碰撞与创新。
现代电影中,如何平衡技术与艺术是创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同时也是行业中最有挑战性的叙事游戏之一。而它的成果也将证明电影作为跨文化桥梁的力量。两场电影人交流活动从主题到结论都形成了有趣的呼应,将演变的脉络完全展现出来,更为潜在的市场合作提供方法论总结的可能。
交流正在发生,意义未来可期
正是在这一片多元化、全球化的语境下,金鸡电影市场逐渐展现出它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电影的标志性平台之一,金鸡电影市场通过推动国际电影节推介、IP改编、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搭建起了一个连接全球电影产业与本土电影创作者的桥梁。
这场交流的实际意义正在逐步显现。除了在电影市场活动日期间切实推动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多个项目签约,从金鸡离开的慕尼黑电影节总监伯恩哈德·卡尔带走了本届金鸡国产电影展的闭幕影片《戴假发的人》,将在慕尼黑电影节进行德国本土放映。
世界逐步恢复深度连接的当下,跨文化合作将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开辟更多可能,拓展华语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我们有理由期待下一届金鸡电影市场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