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桔》:创作主题抵近时代前沿
![]()
牛颂 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
![]()
《白桔》这个电影把握得挺好,尤其对苗族的生活状况、风俗民情、服饰文化、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差异化呈现和对现代苗族的风格形象、风俗习惯的表现都非常到位,把握得挺好。包括这个回乡的苗族青年,其服饰上,既有传统苗族的服饰,又有现代生活的那种艰苦印记,使之成为共性,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共同体叙事,这也是民族学院院校的美学追求者期盼的共同体叙事,也正是在我们民族题材创作中,需要自觉体现的共同体意识。
以前的一些民族题材电影,完全体现某一单一少数民族在封闭的生存环境当中的生存状态,创作者往往过度深挖少数民族心理、特征,这样的电影往往有失偏颇。看了电影《白桔》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各位年轻演员表现不俗,即便戏份不多的陈之辉,也把这个白桔老专家给演活了,很传神。民族题材电影它要好看,既有民族风情,又有陌生化特质,又要让大家喜欢。再一个就是要类型清晰,这个我觉得就更难把握了,市场化有一个情况,类型化得要有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观众才能认可你,这是民族电影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我觉得,《白桔》在这个方面做得很认真、很有分寸感。
另外,民族题材电影在市场上观众总是有限的,但通过电影《白桔》主创团队的努力,观众能够强烈的感受到新时代的云南苗族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古道热肠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不是完全的穿上一套民族服装在那儿做虚假的表演。
电影《白桔》因其反映巩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主题,属当下非常抵近时代前沿的一个作品。创作者在这方面所花的巨大心血,是能看出来的,这也是白桔最大的特点和亮点。《白桔》之所以从20多部乡村振兴题材电影中推选出来,也是因为这些鲜明特色。
想特别说一下的是,电影《白桔》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脚踏文学、头顶音乐”,尤其是脚踏文学做得好,该影片改编自云南昭通青年作家沈力的中篇小说《白桔》,沈力是昭通本地作家,曾行走于永善县的山山水水,采访过200余位当地移民干部和群众,创作过长篇纪实文学和小说作品,这为电影的改编提供了很扎实的文学基础。再就是音乐部分,尤其是到最后,我感觉特别好,当地的苗族音乐融入了现代时尚的轻喜剧音乐元素,体现了融合共通的创作理念,这也算是共同体叙事的一种有益探索。
最后我想说的是,正是有了上述明显的特色亮点,使得电影《白桔》有了独有的个性化特质,有了自己的辨识度,这也正是组委会最后选择推荐这部电影进入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展映影片的重要缘由。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