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桔》:好题材催生了一部好电影
李倩 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副主任。
![]()
![]()
我原来在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的时候,跟昭通市委宣传部合作搞过一期电影培训班,当时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深深的感受到昭通整体的市民素质很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及文化基础特别好,当地还成立了影视戏剧家协会,建了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和微电影创作基地,尤其是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格外引人注目。有这样的文化氛围和广泛的创作基础,为电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养分,地方领导对文艺创作的大力支持,电影事业的发展就会迎来不一样的机遇,陈乾伦董事长可能也有很深的体会。电影《白桔》的面世,也许就是我们培训班里的一个小小的硕果。在昭通,还有很多各种类型的题材,包括非遗的、水电站建设的,当时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一些题外话。
说到《白桔》这部片子,首先我认为它不拘泥于过去的脱贫攻坚,更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这跟现在整个政策的方向是一致的,显示了主创人员在深刻理解中央的政策,深入生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农民脱贫以后,包括搬迁以后,其实已经解决了贫困问题了。但是怎么能够可持续发展,不是说坐吃山空,把到手的移民搬迁补助款花完了就拉倒了,就没什么可持续发展了,如果没什么事可干的时候,精神上可能就会堕落,所以我觉得《白桔》这部片子选择了一个很好的题材方向,关注到农民脱贫后的精神生活方式的变化。
再一个,《白桔》这种轻喜剧的风格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不像过去那样描写农村的苦,而是用轻松的风格去塑造人物,特别是在这里面构建的“火线三兄弟”的人设,包括那个老爹的形象,包括村主任,其实都带有某种意义上的夸张的喜剧色彩,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适中的“度”,《白桔》呈现的故事和整体风格,我认为更具有市场性。另外包括民族题材本身的这种在分寸上的把握都很好,既是民族的,又没有刻意的去强调某一个民族。
从市场角度来讲的话,在乡村振兴中融入的喜剧元素,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可利用多媒体去做一些前期的宣传,这样会更能够吸引年轻人,因为影片中的新时代乡村青年跟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不管有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从表演来讲,他们会有共同喜好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以后发行需要突破的重点。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