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编剧 | 导演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金牛座
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俄罗斯,Votkinsk

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首次记录柴可夫斯基涉足音乐的是1844年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他帮助母亲创作了一首歌《妈妈在彼得堡》。小时候,他就有机会一直在家里听他母亲唱民歌、流行咏叹调和浪漫曲,还能听到管风琴演奏的乐曲,其中就有莫扎特的《唐.爵凡尼》(莫扎特是柴可夫斯基毕生最爱戴的作曲家),这一切在柴可夫斯基幼小的心灵中早早的播下了音乐的种子。柴可夫斯基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50年—1859年,他就读于法律学校,在校期间,他在由盖利.罗玛科执导的合唱团帮忙,师从鲁道尔夫.肯蒂居学钢琴,并向肯蒂居的哥哥学习和声。毕业后,柴可夫斯基被分配到司法部,但他仍然忘不了音乐。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在安东.鲁宾斯坦和赞瑞巴的指导下,柴可夫斯基废寝忘食的钻研学习,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应尼古拉.鲁宾斯坦之邀,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他还与民族主义作曲家的“强力五人集团”(尤其是跟其中的巴拉基列夫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建立了密切联系。批评家弗拉基米尔.斯塔索夫称柴可夫斯基为“强力集团里的第六号成员”。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危机期间,他大病一场,幸亏梅克夫人每年向柴可夫斯基提供6000卢布(直至1890年),使他在1878年辞去教职后得以生活无虞。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梅克夫人的丈夫给她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她本人酷爱音乐,喜欢弹钢琴。在一次听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乐曲之后,她不禁心醉神迷,对作曲家本人也心驰神往。但他俩却约定“永不见面”,而且确实从未违反。不过,梅克夫人每年提供的那笔钱对柴可夫斯基意义重大,使可以不必为生活担心操劳而专心至志地从事音乐创作。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时而在俄国,时而在西欧,居无定所。作品《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庄严序曲》,以及两部歌剧《圣餐》和《晚祷》,使柴可夫斯基声名鹤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过的。1888年,沙皇亚力山大三世授予他年俸。柴可夫斯基多次出访外国,使他名闻遐迩,圈内外人士都知道他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和作曲家。1891年他出访美国。同时,柴可夫斯基创作不辍,写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五交响曲》,以及最后3部歌剧。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们争相仿效,其中塔内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后起的拉赫玛尼诺夫。1893年,《第六交响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担任指挥。几天后,他感染了霍乱,于11月6日在圣彼得堡逝世。现在人们常把柴可夫斯基的3部芭蕾舞剧《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视为经典之作,至今盛演不衰。俄国民歌和19世纪俄国沙龙歌曲是柴可夫斯基抒情天赋的源泉,他在他的作品中或引用《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或摹仿《第一交响曲》、《第二弦乐四重奏》这些内容。它们的影响贯穿于柴可夫斯基的声乐作品之中,甚至影响到他的器乐作品主题。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的主体往往富于感染力,动人而又哀怨。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交响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内心深处。”他的创作之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梅克夫人在写给柴可夫斯基的一封信中写道:“在你的音乐里,人们能够受到至善至美,并感受到他们最深切的愿望,还能获得现实生活不能提供的幸福。

他的作品(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