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菊隐(1905年12月11日—1975年2月28日),汉族,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曾祖焦祐瀛为咸丰时期军机大臣,中国戏剧家、翻译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建人及艺术奠基人之一。焦菊隐少年时期在天津组织新剧社演出《张诚》,1924年入燕京大学学习期间翻译《沙恭达罗》《女店主》等剧作,1928年参与话剧《蟋蟀》演出被通缉。1930年创办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1938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47年执导话剧《夜店》,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入城式。1949年至195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51年执导《龙须沟》奠定北京人艺现实主义风格,1952年起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总导演、艺术委员会主任,后相继导演《茶馆》《蔡文姬》《关汉卿》等作品,将戏曲元素融入话剧创作。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模。1962年整理出版《焦菊隐文集》及《〈茶馆〉的舞台艺术》等专集。焦菊隐提出“心象说”表演理论,创立话剧民族化的“焦氏体系”,在导演实践中融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中国戏曲美学。其代表作《茶馆》1980年起赴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巡演。1975年2月28日因肺癌病逝于北京。2025年北京人艺将举办其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